编辑|言染

一提起住房公积金,也就是常说的五险一金里的那个“一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它是帮助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专项资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存,然后存入个人账户供购房、租房等用途,现在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装修等方面。

但你知道吗,虽然公积金在保障住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职工实际受益情况却差异巨大,这主要与大家的工资水平有关。

读到这里,你肯定会好奇自己的公积金缴存情况属于什么水平吧?

别急,文末我会提供计算方法,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如何使更多职工真正从公积金中受益。

首先,我们来看公积金的缴存机制。无论单位还是个人,都要按月缴存一定比例的金额。

目前全国的缴存比例规定为5%到12%之间,单位和个人的比例可以不同,并不要求完全一致。

为了防止基数差异过大,各地都对缴存基数设定了上限和下限。

上限通常参照当地社保缴费基数上限确定,下限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举个例子,假设某城市月平均工资是1万元,社保上限定为3万元,最低工资定为2000元。

那么该城市的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就是3万元,下限是2000元。

如果企业和个人的缴存比例都是12%,那么最高和最低的月缴存额分别是:

企业:12%*3万=3600元

个人:12%*3万=3600元

企业:12%*2000=240元

个人:12%*2000=240元

看到这个数据,你会发现在同一个城市,不同职工的缴存金额差异会非常大。

这主要取决于大家的工资水平,高收入者可以达到每月3600元的缴存额,而低收入者可能只有几百元。

夸张点来说,高收入者每月的公积金缴存额已然比部分低收入的总体收入还要高,这贫富差距属实是有点大。

那全国的平均水平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11.4万元,月平均9502元。

我们假设月缴存1500元的情形,那么相当于缴存基数1.25万元,超过了全国平均工资的1.32倍。

由此可以看出,真正能达到每月缴1500元的,只会是收入较高的国企或外企职工。

大多数私营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无法支持那么高的缴存额。

那么每月缴存1500元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帮助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呢?我们做一个简单计算:

假设一套房子总价为100万元,商业贷款年利率5%,按月还款,总共还款期限为20年。每月还款本金和利息合计大约5750元。

如果职工个人每月可以从公积金账户提取1500元助力还贷,那么个人每月实际还款压力就减轻了约26%,这对于缓解购房压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相比之下,如果职工每月只能提取几百元公积金,其对还贷帮助很有限。

所以能够达到较高的缴存水平,直接关系到公积金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帮助个人解决住房问题,提高生活幸福感。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当前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解决一部分职工住房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我们放大视角,审视整个制度时,会发现真正受益较多的只是一小部分高收入群体。

这些高收入者每月轻松缴存数千元,仿佛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搭建一座金碧辉煌的住宅。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职工因工资水平所限,每月只能勉强凑出几百元,与高收入群体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这种差距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如何通过改革创新,使更多的职工能够平等地从公积金制度中受益?

如何确保低收入群体也能够享受到公积金带来的住房保障?这些问题变得尤为迫切。

或许需要调整缴存基数的上下限,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工资水平的职工需求。

或者可以鼓励雇主提供更多的公积金补贴,帮助员工提高缴存水平,从而更好地规避住房风险。

住房公积金:个人交1500元,单位交1500元,在我国算什么水平?

你每个月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如何呢?达到1500元水平吗?你觉得现在的制度是否公平?